央廣網北京9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報道,1895年2月17日,北洋海軍在威海衛投降。曾經亞洲第一的艦隊此時灰飛煙滅。日本人登上海軍提督衙門所在地劉公島後,發現島上的營房、軍事設施和官方文件幾乎都被破壞掉了,他們沒有拿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。但是朝廷卻在如何處置戰後的北洋海軍上卻有旨意:海軍軍官因“船失人存”,幾乎全部被革職。北洋海軍的建制隨後被正式取消;海軍衙門也在3月12日被撤銷了。李鴻章應朝廷之招,赴日本談判議和。於3月19日抵達日本馬關。
  談判極為艱苦。日本人提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,甚至先行停火都不答應。但是在第二次談判結束李鴻章在返回住所的路上,遭到日本浪人的槍擊、他的左臉中彈。輿論因此大嘩,日本立即陷入外交被動,因而應允馬上無條件停火。4月10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,要求中國方面割讓遼東、臺灣和澎湖列島,賠款2萬萬兩白銀。4月17日,有11款內容的《馬關條約》簽定。然而,割遼東的內容引起了俄、法、德三國的強烈不滿,日本因此只能放棄遼東半島,但卻要求中國為此付出3000萬兩白銀的“償金”。這樣,因甲午戰敗中國要付出2億3千萬兩白銀的賠款。
  2億3千萬!相當於日本4年的國家財政收入!
  這2億3千萬銀子足可以再建10幾支北洋艦隊。想想1894年甲午戰前北洋海軍的最後一次校閱,艦隊司令丁汝昌給李鴻章上交了一份報告,針對日本海軍的突然崛起,提出一個補救方案:購買21門德國克虜伯新式120毫米口徑速射炮,安裝於北洋主力艦上。但是這份價值61萬兩白銀的採購合同並沒有完成。是朝廷沒有錢嗎?不是。是李鴻章考慮慈禧60大壽慶典在即,沒有敢將此報告向上奏報。
  想想2億3千萬與60萬差距,我們怎能不為北洋海軍扼腕?
  投降後的北洋海軍餘部遭遇各有不同。鎮遠和濟遠兩條北洋主力艦被日本海軍拖帶回了日本。濟遠艦被日本人拆了廢鐵賣錢。而鎮遠則在1895年入夏的時節,在日本完成大修和改裝,被評估為一級戰鬥艦,加入日本聯合艦隊序列,多次參加了日俄戰爭的許多次海戰。在1912年4月6日,鎮遠被日本人當做廢船出售,在日本橫濱解體。但它的兩個各重4噸的大鐵錨,被日本人作為“戰功赫赫”的見證陳列於東京上野公園。二戰之後,中國駐日本的軍事代表,向盟軍總部提出:歸還鎮遠鐵錨。它們於1946年10月回到了祖國。
  被日本人逼簽和約,被中國人視為賣國賊的李鴻章,據說曾發誓此生不再踏上日本領土。1896年他奉旨出訪歐美8國。在歸途中乘坐美國輪船回國。在橫跨太平洋的航行中,需要在日本橫濱換乘中國輪船。李鴻章愣是踏著並靠兩船之間的窄小木板完成換乘。為的是不讓自己的腳踏上日本國土。這一年,李鴻章已經將近80高齡。  (原標題:[真實甲午]少花60萬 結果賠了2億3千萬!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k33ikms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